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燃烧和灭火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1节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原理:(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

(1)消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它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三、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四、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爆炸就越危险。

2.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1.(本溪)下列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说法合理的是( )

A.酸雨﹣将燃煤锅炉烟囱加高B.白色污染﹣废弃塑料袋焚烧处理

 C.雾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D.水体富营养化﹣禁止使用化肥

2.推广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下列标志在加油站不适合粘贴的是()

3.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B.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

C.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也能燃烧

D.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5.下列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或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中,表示错误的是( )

6.(·青岛)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7.(·长沙)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降低食用油的着火点B.清除

C.隔绝空气D.防止食用油溅出

8.人们日常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

(1)汽车燃烧的汽油和做饭燃烧的天然气等均为化石燃料产品。化石燃料属(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____能源。

(2)雨后晴天的空气清新洁净,此时的空气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____。

(3)下列着火的应急处理不合理的是(填序号)____。

①实验室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毛巾盖灭;

②油在炒菜锅内因温度过高着火,立即向锅内倒入冷水灭火;

③电器着火时,立即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9.年4月8日凌晨3时10分,兰临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内,两辆装载近40吨危险化学品——号溶剂油的重型油罐车由于追尾发生燃烧爆炸,当场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迅即赶到的救援官兵,佩戴空气呼吸器,用喷雾水枪对火势进行控制,到5时30分,隧道内明火被全部扑灭。

(1)以下是四种常用的危险品标志,在装运“号溶剂油”的油罐车上应贴的标志是____。

(2)油罐车起火燃烧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中“号溶剂油”为可燃物、还需要有____和

____。

(3)从灭火的原理分析,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其原理是____。

(4)调查表明,火灾伤人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当油罐车起火燃烧、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____。

A.迅速脱下衣物,扑灭大火

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

类型一:燃烧

例1.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

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答案:B

解析:实验1中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红磷没有燃烧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实验2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了氧气,水中白磷能燃烧,说明与氧气有关,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例2.烧柴禾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A.可以降低着火点B.散热的速率快

C.木柴是可燃物D.使柴禾和空气充分接触

答案:D

解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二是可燃物应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自身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发生燃烧。

燃烧的剧烈程度一般受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的影响。与氧气接触越充分,燃烧越剧烈。要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可以把可燃物粉碎或使其变为气体,也可以增加氧气的浓度,比如铝块很难燃烧,铝箔或铝粉可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但在氧气中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特性,一种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故A错;散热的速率过快反而容易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燃烧不能继续,如单块的煤炭不易燃烧,而多块煤炭集中在火炉中则可燃烧得很旺,故B错;架空木柴可使空气易于流通,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旺,故D正确。

例3.如图所示,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里,放入白磷(足量),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右端的管口跟空气连通。将玻璃容器固定在盛有80℃热水(恒温)的烧杯上,进行实验。试回答:

(1)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白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最终停在刻度4处。(2)①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涉及许多知识点。如受热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白磷燃烧的现象等,同时还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及燃烧的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进行现象描述时一定要全面。

例4.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在研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氧气体积分数的关系”的课题中,采取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取5只mL集气瓶,向5只集气瓶中分别装入25mL、50mL、75mL、mL、mL的水,并用毛玻璃片盖住,依次编号为1、2、3、4、5。

②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制取氧气,用制取的氧气通过排水法将上述1~5号瓶中的水排去;

③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1~5号瓶中,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计算数据填入下表。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采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实验事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在纯氧中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52.6%时,带火星的木条就能复燃

C.只要有氧气存在就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上述实验表明:物质燃烧的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请你再举一例,将实验内容和实验现象填写在下表中:

答案:(1)

(2)B(3)略(见下述解析)

解析:从上表中记录的实验现象可知,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且氧气的浓度越大,木条燃烧越剧烈,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28.9%时,带火星的木条微亮,达到52.6%时,带火星的木条就会复燃。铁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这充分说明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第(3)小题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类型二:灭火

例5.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原理的是()

A.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C.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

D.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木砍掉

答案:D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灭火方法的选择就是使燃烧条件缺少一项。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由燃烧的条件选择灭火的方法是:隔离法,拿走可燃物,如D;窒息法,使可燃物隔绝空气,如B、C;冷却法,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如A。

类型三:爆炸

例6.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①氢气②汽油蒸气③面粉尘④棉尘⑤天然气

A.①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凡是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遇到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例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达到着火点、物质一定燃烧B.急速燃烧后会引起爆炸

C.燃烧一定会发光发热D.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反应

答案:C、D

解析:燃烧要具备三个条件,如果达到着火点,而没有其他两个条件,则不会燃烧,所以A项错误。爆炸强调的是在有限的空间中,若是在广大的空间中急速燃烧,则不会引起爆炸。

类型四:安全知识

例8.学以致用,请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安全可行的是()

A.在加油站拨打或接听移动电话B.遇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

C.档案资料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 D.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

答案:C

解析: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加油站的空气中有大量的汽油蒸气,拨打或接听移动电话会产生电火花引燃气体,所以A错误;遇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反而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所以B错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适宜扑灭图书、档案等的火灾,所以C正确;沼气有可燃性,闲置的沼气池内是沼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所以D错误。

1.(年眉山)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

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

 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2.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3.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图a中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图a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

C.图b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D.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4.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

C.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入量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

5.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乙醇、沼气和氢气都是可再生能源B.“温室效应”加剧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升高引起的

C.加速石油的开采,可以快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D.为了防止水污染,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6.森林火灾时,灭火队员砍伐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 )

A.隔离空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促进烟尘的扩散

7.下列是关于成语包含的化学原理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B.煽风点火——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

C.釜底抽薪——取出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D.百炼成钢——多次提炼,使生铁中碳、硅、锰等杂质的含量调节至钢的标准

8.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档案室内资料着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1.燃烧的条件

(1)值得注意的是,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例如:CO2与Mg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可生成MgO和C。因此广义的燃烧指的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三者缺一不可。

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有: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氧气的浓度。

(3)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2.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其中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1)灭火的方法:清除可燃物或是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泡沫灭火器的原理:利用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CO2喷出后覆盖着可燃物的表面,是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训练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训练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训练如图,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10cm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1米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可燃物

B.缺乏O2

C.排出的气流中CO2的含量高

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训练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油着火,用水浇灭

B.电器着火,用泡沫灭火器浇灭

C.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训练下列有关灭火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训练在野外游玩禁止乱扔烟头,以防发生火灾。你认为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A.提供氧气

B.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训练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训练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这其中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 )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燃烧的温度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C.燃烧需要氧气

D.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训练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书、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水灭火

训练(·淮安)下列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 )

基础巩固

1.(·兰州)下列关于火灾、灭火和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着火时,只能用水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可以跳楼逃生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

2.(·烟台)年4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

B.酒精能破坏蛋白质结构,可用于杀菌消毒

C.厨房天然气泄露,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3.(·雅安)下列事故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

B.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发生煤气中毒,立即将中毒人员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4.(·达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房屋着火,可以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5.一杯酒精放置在空气中,酒精没有着火燃烧的原因是()

A.酒精不具有可燃性

B.空气中氧气浓度太小,不足以支持酒精的燃烧

C.温度没有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D.以上三种原因都存在

6.下表列出了几种不同物质的着火点,在空气中最容易被点燃的物质是()

A.红磷B.木炭C.酒精D.无烟煤

7.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8.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煤粉B.一氧化碳C.氢气D.氮气

9.北京的地铁站严禁携带、存放易燃品。为了提醒人们注意,在地铁站张贴的图标应该是()

10.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消防安全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贴的图标是()

11.燃烧是指与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反应,物质燃烧应具备三个条件,可称之为火三角,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括号中分别填写三个条件。灭火时只要消除其中个条件即可灭火。

12.若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则会引起。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和,当接触明火时,就会有发生的危险,因此这些场所必须贴上“”的字样或图标。

13.《三国演义》里描述的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借助东风火烧了曹

营的木船而大败曹军。根据图可知,曹营的木船是可燃物,该燃烧

还具备了下列两个条件:

①木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②____:你给曹军的灭火建议及所依据的原理是:。

14.年1月17日,某市发生天然气爆炸事故。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因为天然气具有____性,所以泄漏后与____接触,遇明火发生爆炸;

(2)爆炸引发楼房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其原理是____。

15.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____。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

16.许多家庭做饭用罐装的“煤气”作燃料,罐中所装的是液化石油气,它是石油化

工的一种产品.石油属于____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若厨房失

火时,要移走“煤气罐”,这是利用了____原理灭火.

巅峰突破

1.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①氢气②汽油蒸气③面粉尘④棉尘⑤天然气

A.①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2.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3.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

B.现象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一定要达到着火点

C.现象②③说明白磷与红磷的着火点均高于80℃

D.现象①②③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同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4.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5.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来源

6.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7.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

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D.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8.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燃物一定是固体或气体

B.用水灭火,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9.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

A.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发热,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B.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氧化物都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10.化学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打火机就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根据如图回答:

(1)属于单质的是____(只选填一种物质编号,下同),

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

(2)通风口的作用是使空气流通,由此说明燃烧需要____。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打火机气体丁烷能被压缩成液体的

原因____。

1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

①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②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⑥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1)分类标准:____。

(2)包括事例(填序号)。

12.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氢气和一种叫氢氧化钾的物质,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13.某实验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下面的两个实验:

(1)按图1实验(着火点:白磷40℃,红磷℃;水温不低于70℃)可观察到:铜片上白磷发生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2)按图2实验(集气瓶底部铺有少量砂子)可观察到: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集气瓶内部有黑色的碳和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照实验(1)、(2),你对燃烧和灭火有哪些新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2.B3.A4.A5.B6.D7.C

8.(1)不可再生

(2)混合物

(3)②

9.(1)C;(2)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4)A。

1.A2.B3.A4.C5.C6.B7.C8.D

训练D

训练B

训练D

训练D

训练D

训练D

训练D

训练C

训练B

基础巩固

1.D2.C3.B4.A5.C6.A7.A8.D9.A10.C

11.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氧化有可燃物、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一

12.爆炸气体粉尘爆炸严禁烟火

13.温度达到着火点:将燃烧的木船与其它船隔离,清除可燃物

14.(1)可燃;氧气。

(2)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15.(1)可燃物;

(2)有了充足的空气(或有了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流通);

(3)A;

(4)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降低温度).

16.不可再生;清除可燃物。

巅峰突破

1.D2.A3.D4.B5.B6.C7.A8.B9.B

10.(1)④;②⑤;(2)氧气;(3)分子之间有间隔。

11.隔绝氧气,②③④

12.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减少污染(环保)擦干(2)氧气(空气)

放热2K+2H2O=2KOH+H2↑

13.(1)可燃物燃烧,一是要达到着火点,二是与氧气接触

(2)2Mg+CO2

C+2Mg0

物质燃烧不一定是跟氧气的反应,有些火灾不能用CO2灭火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84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