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的古代,生火这件事远不如如今方便。但即使没有这些方便的工具,聪明的古人也一直没有放弃在生火工具上的探索,无论是钻木取火,还是火石生火,都可以看出古人在生火工具上做出的创新。但在那个时期的取火用具中,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一种叫火折子的东西,它外形呈圆筒状,使用时只要把盖子打开一吹,就能燃烧起来。
这种外形和设计,让人对这个堪称早期“打火机”的小玩意十分好奇,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原理,这样随身携带万一自燃了怎么办?各位不要着急,接下来就让咱们看看这个小玩意背后的奥秘。
火折子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当时后宫之中,一名宫女在干燥的柴火一端放上白磷与硫磺之类的易燃物。白磷燃点低,有氧气就会自燃,因此可以带动柴火燃烧,这样生火就比之前更为方便。而且在使用完火之后,还可以将柴火带有燃烧物的那一端密闭起来,等到再用火的时候,打开密闭用的东西,吹一吹气,柴火就能复燃。
这个看似并不大的发明,在当时却极为有用,后来这种生火方式传到民间之后,聪明的老百姓们又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与创新,最终将它做成了一个外观类似竹筒的取火工具。它的具体做法是先用松木做一根大小长短都适中的木棍,包裹上一层硫磺,这样它遇到火光就能燃烧,第一次燃烧过后盖上盖子,往后再燃烧时,便可以不再借助外界的火光了。而从构造来说,这也有点像我们如今的火柴。
看到这,很多朋友一定想问这个小东西的原理是什么?其实很简单,火折子燃烧端一直处在将熄未熄的状态,当拿下盖子时,燃烧端与氧气接触,你再给它吹两口气,它便可以复燃。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便是火折子盖上盖子后的控制,一定不能把盖子盖得太死,否则燃烧端不与氧气接触就会完全熄灭,但若是盖得太松,又会让它提前燃烧,所以松紧程度的控制极为重要。古人为了便于控制,有时候还会在盖子上打上小孔。
后来,为了让火折子更易燃烧,古人还多次改进过它的制造材料。比如使用易燃的糙纸,又或者是采用红薯藤蔓与棉花的混合物,这样在加上白磷之后,就可以达到不借助外界火光更快生火的目的。不得不说,在瑞典人发明火柴之前,火折子也算得上人类社会的取火黑科技了。那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好奇过,在火折子发明出来之前,古人又采用过什么其他生火工具呢?
火对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人们发现火可以烤熟食物、驱赶野兽之后,就开始利用火了。在人类社会早期,我们都是使用钻木取火,而这种方式也算是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如今中小学生进行野外生活体验的时候,还有规范的钻木取火教程。而在此之后,我们就进入了使用工具生火的阶段。
不得不说,南北朝时期真是用火发明创新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那个时期的古人不仅提供了火折子,还有在此之前的火石。而所谓火石生火,就是用燧石或者鹅卵石进行击打摩擦,这样便能产生火星,然后再借助干燥的艾草制成的火绒助燃,这种方式相比钻木取火更为方便快捷。后来古人还在火石的使用基础上又发明了火镰,之后才有了火折子。
简单了解用火工具发展史后,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我真是佩服得无以复加。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古人的智慧,这都像一本承载着无穷奥妙的百科全书,穷尽一生也学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