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和意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职业病防治的前提,是建设项目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病防护实施和个人防护用品改进的依据,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所有其他防治工作的前提,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2术语和定义
2.1职业病危害因素
又称职业性有害因素,指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2.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在职业卫生工作中,通过工程分析、现场调查、工作场所监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甄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
3内容
3.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3.1.1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
3.1.1.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⑴化学因素
①化学毒物:包括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酸、碱、有机溶剂等,如铅、苯、汞、一氧化碳等。
②生产性粉尘:包括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混合性粉尘,如矽尘、铅尘、无机尘、棉尘、皮毛尘、人造纤维尘、混合性粉尘等。
⑵物理因素
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②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③噪声、振动。
④非电离辐射:如高频、超高频、微波、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
⑤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
⑶生物因素:如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
3.1.1.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⑴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⑵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⑶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⑷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⑸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1.1.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⑴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⑵厂房建筑或车间布局不合理,如有毒、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⑶生产过程不合理,以致环境污染。
⑷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如缺少防尘防毒、防噪声、防暑降温、通风换气设施。
⑸采光照明不符合卫生要求。
3.1.2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类
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92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六大类,包括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生物因素、其他因素。
3.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列举
3.2.1生产性粉尘
⑴无机性粉尘
①矿物性粉尘,例如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粉尘等;
②金属性粉尘,例如铁、锡、铝、铅、锰等;
③人工无机性粉尘,例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
⑵有机性粉尘
①植物性粉尘,例如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等;
②动物性粉尘,例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等;
③人工有机粉尘,例如有机燃料、炸药、人造纤维等。
⑶混合性粉尘
指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
3.2.2化学毒物
⑴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铅及其化合物(不含四乙基铅)、汞及其化合物、锰及其化合物等。
⑵类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磷化锌、磷化铝、氰化钠、氰化钾、砷及其化合物(不含砷化氢)等。
⑶刺激性气体:主要包括甲醛、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氨气、氯气等。
⑷窒息性气体:主要包括硫化氢、磷化氢(磷)、一氧化碳等。
⑸酸、碱:主要包括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⑹有机溶剂:主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汽油等。
⑺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主要包括N-甲基苯胺、N-异丙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二苯胺等。
⑻酚、醇、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酚(苯酚)、对苯二酚、多氯酚(含五氯酚)等。
⑼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氯化萘、多氯萘、醌、蒽醌等。
⑽油类、合成树脂:主要包括柴油、煤油、蒽油、木酚油、松节油等。
⑾农药及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杀虫脒、溴甲烷、六氯苯、氯丙嗪等。
⑿其他:主要包括丙烯酰胺、丙烯腈、肼类化合物(含肼)、二甲基甲酰胺等。
3.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3.3.1类比法
利用同类或类似建设项目职业卫生检测、统计资料类推、分析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注意点: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