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农产品领域中的具体

近红外技术在年开始出现,但起初这项技术并未运用到食品与农产品领域。到20世纪中叶,国外研究人员利用其透射光谱检测食品与农产品中的水分。该技术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被运用到谷物的湿度分析中,开启了农产品与食品领域该项技术新的研究篇章。

近红外光谱的主要特点

①便于操作: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操作流程十分简单,如在产品产地溯源方面,主要流程是收集近红外光谱、预处理数据和构建产地溯源模型等。待建立模型后,操作人员对检测样品进行光谱信息采集,在此基础上计算机系统能够自行预测样品产地。

②快速检测:使用近红外光谱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无需进行前处理,在2min左右就能完成光谱采集,还可以满足同时检测多个指标的要求。

③绿色环保:不使用有机试剂。在实际进行分析时,无需使用有机化学试剂或进行前期处理,因此具备绿色环保、成本投入低的优势。

检测食品中的脂肪含量

现阶段,国内常见的检测脂肪含量的方式有酸水解法、索氏提取法等,虽然能得到极为精确的检测结果,但实验操作流程相对烦琐,需对样品进行预处理,花费时间较长,因此难以满足大批量检测的需求。近红外光谱技术兼具快速、绿色等优势,可以满足快速检测大规模样本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主要使用该技术对肉制品中的脂肪含量进行检测,相关实践结果表明检测结果十分精准。例如,采集猪肉、羊肉等食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待测样品利用索氏提取法检测脂肪含量,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集模型,通过预处理光谱的方法与利用最佳模型波段,构建相对理想的预测模型,肉质样本种类不同,则对应不同的预处理光谱法、最佳建模波段。相关研究人员构建的模型均满足检测精度要求,同时符合肉制品检测的实际需求。

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食品若被致病菌污染,会给身体带来巨大危害,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一直将检测致病菌作为重要任务。以往采用的检测手段不仅流程较多且涉及内容复杂,无法满足食品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实现对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成为重点研究课题。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致病菌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利用光谱能清晰观察到微生物的细胞特点,而光谱中的不同波长结合细菌细胞,能够对食物中含有的各种细菌进行分类。

国外相关研究人员使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该技术成功进行细菌分类的概率高达94%。我国研究人员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尝试以微量和常量取样的方法展开全面分析,成功判断李斯特菌的概率为79.2%和90.0%,成功判断沙门氏菌的概率是92.8%和95.0%。

检测食品中的药物残留

传统技术在检测食品中的药物残留时会使用有机化学试剂,购买化学试剂的成本高,而且需要满足的条件较多,大大提高了检测成本,检测效率也较低。常规检测还可能引发二次污染问题,因此研发既能满足快速检测又符合环保绿色需求的检测技术十分重要。

虽然单纯使用近红外光谱检测食品中药物残留的结果正确率偏低,但如果添加相应的药剂会大幅提升检测准确率。有关不同种类食品的药物残留研究中主要研究对象为毒性程度不一的农药,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在有机磷类药物的残留检测中准确度较高。

腐烂鉴别

国外研究人员在粮库虫害检测工作中,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重点检测发生虫害的时期内粮食水分变化、甲壳质含量等,从而判断灾害程度。有研究人员选择nm与nm的近红外光分别对10颗有害虫与无害虫的小麦颗粒进行检测,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发现有害虫发生的小麦颗粒近红外图像中亮斑占比较大,而正常小麦整体为黑色。

两个图像通过减运算,得出有无虫害的图像间体现出明显的差异。近红外图像能满足粮食中虫害的检测,在鉴别完整和虫蚀粮粒上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对具有不同类型的成虫、幼虫等差别不明显的粮食颗粒鉴别效果一般,并且该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所以和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异。

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一直是人们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65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