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的是这家的男主人突然遇疾猝死长安,为故事笼罩上一层阴沉的背景。随后一系列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先是男主人在渭南庄园中的儿子于夏夜“恐悸不眠”,似乎在窗外看到了什么。果然,午夜后有一个白衣獠牙者出现在屋里,先是默默地望着,然后逼近床头,有女婢在一旁熟睡,白衣獠牙者遂掐住女婢的脖子,一点点把她吃得露出骨头,后又吞噬其五脏。此时孩子被惊醒,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听得惊叫一声。等孩子的母亲柳氏跑进来时,屋子里除了她儿子和女婢的一堆骨头外,什么都没有。事情并没有结束。几个月后,柳氏祭奠丈夫,完事后已是傍晚,突有胡蜂飞来,柳氏将其击落,拾起来一看是胡桃,正在端详着,胡桃一下子变大如磨盘,分为两扇,在空中迅速旋转,随后猛地合击柳氏的脑袋,其头粉碎,旁边的树上都连肉带血地挂着柳氏的牙齿……
处士郑宾于曾在河北寓居,那个村子的村长之妻新死,还未入殓。在日暮时分,守灵的儿女在恍惚中听到有乐声传来,渐至庭院,再看所停之尸,竟然微动!很快,乐声已响彻房内,女尸则忽地从灵床上坐起来,随乐起舞!一家人瞠目结舌。
乐声顺门而出,僵尸遂倒,不一会儿又起身出门,一路蹦跳追随乐声而去。家人大恐,当时月色已黑,哪敢追寻。一更时分,村长从外面回来,听说自己死去的妻子化作僵尸追乐而去,不仅大怒,折根桑枝,叫骂着寻去,入得一处乱坟岗,走了约五六里,越走越黑,这时候隐约听到有乐声在一棵柏树上响起。我们可以做以下想象:在漆黑的唐朝之夜,在磷火闪闪的乱松林,一具僵尸围着一棵树独自蹦跳着舞蹈!当然,作为丈夫,村长不害怕自己那僵尸妻子,大叫了几声,那僵尸才慢慢地回过头来,冲丈夫龇牙一笑……村长举那桑树枝便打,僵尸妻子应声而倒,此时乐声亦停,村长背起僵尸取道回家去啦。
僵尸传说多见于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在中国古代的志怪笔记里并不常见。本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围绕着僵尸,始终有一段恐怖的音乐,仿佛幽冥乐声,由远而近,一路引僵尸而入墓林。这乐声极有可能是古书上所讲到“惑灵乐”。据五代笔记《夕葬录》记载:“人新死,魂不散,地府有官掌乐,鼓吹引亡者入幽冥,不得升天,谓之惑灵也。”
福州有弘济上人,斋戒清苦,尝于沙岸得一颅骨,遂贮衣篮中归寺。数日,忽眠中有物啮其耳,以手拨之落,声如数升物,疑其颅骨所为也。及明,果坠在床下,遂破为六片,零置瓦沟中。夜半,有火如鸡卵,次第入瓦下。烛之,弘济责曰:“尔不能求生人天,凭朽骨何也?”于是怪绝。
故事中,福州高僧弘济上人在河边沙岸上得到了一个死人颅骨,顺手将其带回寺院,置于床头,用做灯碗。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上人灭烛而睡,至半夜,忽感有什么东西在咬他的耳朵,便随手将其拨落在地。及至天明,上人发现那头盖骨破为六片,昨夜果然为其所为!上人遂将那一片片头盖骨拾起来放到瓦沟里。当天夜里,忽有一团火如鸡蛋大小,钻入放置头盖骨的瓦片下。上人毕竟是上人,道行高深,冷静沉着,手持蜡烛,照而问之:“你人已死,活时行善不济,死后不能求得升天;既然如此,又何必借助于骷髅作怪!”随后,该怪遂绝。
是唐朝的一个令人感到恐怖的黑夜。
郝惟谅从坟地里爬起来,感到一阵眩晕,口干舌燥,摸索着走了一里多路,见旁边有一户人家,屋舍简陋,里面虽张灯,但颇昏暗,隐隐传来妇人的歌声:“春生万物妾不生,更恨魂香不相遇……”郝惟谅叩门乞水,一妇人开门相迎,姿容惨悴,面色煞白,以水授郝惟谅,后退回屋内于灯下做女工。郝惟谅喝完水后,将碗还于妇人,顺便往屋子里扫了一眼,只觉得里面的陈设有些不对劲,但一时半会儿也说不上哪不对劲。郝惟谅后退一步,此时他才感觉出,那屋中陈设:无论是桌子,还是椅子,抑或盆罐,似乎都缺乏立体感,仿佛纸做的一般。郝惟谅暗自吸了口冷气。正欲疾走,妇人说话:“我知道您素有胆气,所以有一事想拜托于君。”
郝惟谅站在门前,只觉得双腿不听使唤,动弹不了啦。妇人接着说:“我原籍陕西,姓张,嫁于荆州军士李自欢,但自欢于大和年间西去戍边,至今杳无音信,我思念心切,加之遇疾而病亡。因在此地别无亲戚,所以死后为邻里草草埋葬于此,至今已十来年。因无亲人,我的坟墓甚为简陋,刚埋了没多长时间,尸骨就暴露于地上了,而阴间有规定:死者尸骨如不能为土所埋,便入不了阴间户籍,所以至今我亡魂游荡,无有归所。”
李廓是晚唐人,曾任颍州刺史,当时在他管辖下的地界发生了这样一件奇事:一日,官府捉住一伙盗贼,一共七人,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开工前,往往先吃几条人大腿,这听上去确实恐怖。刺史李廓得知此事后也很好奇,一日午后,他亲自审讯盗贼,开始几个盗贼还不想说,经一番刑罚,那为首的盗贼才开口:“干我们这行的,有个老大,当然现在已退休了。但说起此人,可算得上是我们大唐的巨盗了,是我们这些人的超级偶像。经人引见,已金盆洗手的他老人家终于接见了我们,在我们的哀求下,他教给我们一个本领或称之为秘诀:打劫前,若先吃了人肉,那么夜入人家,其家里人必昏沉不醒;或如中魇症一般,呆傻不知反抗。望着那齿白唇红、鹤发童颜的老爷子的权威劲儿,我们不得不信,后来就试着……”
李廓在唐朝的那个午后陷入迷思,我们暂且不管,却说段成式在这段故事后还提到一句:“两京逆旅中,多画及茶椀,贼谓之鹦鹆辣者,记嘴所向;椀子辣者,亦示其缓急也。”这段文字一如唐朝的江湖黑话,令人难解。“两京逆旅”指长安和洛阳之间的旅舍,这没有问题。但后面的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暗示了什么?试着推测如下:长安、洛阳之间的旅舍中,厅堂的墙壁上,多画有鹦鹆(类似于鹦鹉的一种鸟)、茶椀(同“碗”),鹦鹆图形被盗贼称为“鹦鹆辣”,以其嘴的方向为标记,暗示被盯上的目标所去的方向;茶椀图形被盗贼称为“椀子辣”,以碗口的大小来暗示目标行动的缓急(或为预警信号,暗示同伙这一地区官府捕快的多少与行动)。抑或,还有其他别的解释?
当然,这则故事的核心是盗贼吃人。它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晚唐局势的动荡。在黄巢之乱开始前,各地不时爆发的饥荒已像瘟疫一样渐渐蔓延开了,并出现了吃人的现象。在本故事中,盗贼在开工前吃人,可以被认为是当时吃人大背景下的一个变异。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是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战争;但最残酷的一次则是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黄巢年轻时热心于功名,曾多次赴长安、洛阳赶考,但均不成功。换一般人也就忍了,回家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但黄巢不行。黄巢身为盐贩,相当于在今天倒腾毒品,是冒着杀头危险的,这种职业的特殊养就了黄巢性格里的残忍、冒险和亡命的一面。后来,他写了首著名的充满怒怨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僖宗乾符二年(年)夏,各地瘟疫失控,饥荒遍地,河南和两淮间都爆发了大规模的以人为食的现象。黄巢这个前落魄书生、盐货走私贩,也终于在这一年起兵造了大唐王朝的反,率部扫荡中原,又横渡长江,长途奔袭攻入广州,然后北折,取洛阳,陷长安。黄巢一路顺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一个布告:“我一路进攻,只为到长安找唐天子算账(为什么当初科举考试没录取我),跟你们各州县没关系,你们不要拦我哦!”唐僖宗广明元年(年),大唐首都长安被黄巢陷落,僖宗皇帝逃向成都。黄巢入长安的仪式盛况空前,声震百里。进长安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李姓皇族诛灭,随后于转年初即皇帝位。这就是传说中的报复吧。他取国号为齐。但这一切如昙花开放般短暂。在两枭雄朱温和李克用的夹击下,黄巢很快就退出长安,在此之前对这座“官民勾结”的城市进行了一次大扫荡,平民死伤惨重。
黄巢之乱促使末代唐朝成了一个武人的超级角斗场。军队之间疯狂攻伐,百姓大众朝不保夕。当时天灾人祸,良田尽丧,饥荒更甚,家邻相食,恐怖异常。起事之初,因为需要吸纳群众加入队伍,黄巢还不敢对平民怎么着,并叫大将尚让起草过这样一道告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不像李家皇帝一样不爱你们,你们可别害怕呀!”但自打从长安退出后,在末日阴云的笼罩下,这支绝望的部队(黄巢的士兵都披着发)完全陷入了疯狂和变态的境地:所过之地,无论官府,还是百姓,屠掠殆尽。围攻陈州时,多次攻击均不得手,黄巢看到军粮不济,于是将民间吃人之风转入军中,下令用人肉充当军粮:将战俘和百姓用巨碓、巨舂碾为肉末,拌上粗粮,给士兵们吃。其中,秦宗权的部队最为恐怖,这支部队在行军时,马车上就拉着一条条腌制过的人大腿。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黄巢的这首《自题像》,诗意凄美。遥想他奔赴洛阳赶考的日子,那时候天下谁人识得黄巢?作为一个无名之辈,在又一次落榜后,他独自登上洛水上的天津桥,追思前后,在百感交集中写下这首诗。黄巢到底不是一个柔弱的书生,一句“独倚栏干看落晖”,在惆怅之外又道出其意难平,其心不死。只是当时那些傲慢的洛阳人还不知道,他们身边的那个站在桥头望天的山东人,慢慢地张开了大嘴……